近年來,憑借低價優勢和符合中老年人、中低收入者、家庭主婦的出行要求,低速電動車在我國的二三四線城市和城鄉交界處,呈現井噴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河南等省的二三四線城市,上規模的生產企業已超過一百家;產銷方面,規模逐年增大,根據有關統計,從2009年短短5年的發展,國內已上路的微型低速電動車累計數量超過100萬輛。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市場準入和產品標準缺失。低速電動汽車產業由于沒有法規和標準的強制約束,企業沒有明確的準入門檻,在巨大市場潛力吸引下,一批包括電動自行車制造商、農用機械制造商、特種裝備廠等企業,利用改裝、拼裝等手段生產和銷售廉價的低速電動汽車。這些廠商并沒有統一的工信部、技監局的行業標準,幾乎全部企業都沒有乘用車生產資質,只有少數幾個大企業有特種車輛生產資質,生產的不少車輛根本達不到安全技術標準就投放到市場。甚至一些黑作坊組織幾名工人、幾把大錘就能造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這個產業已經有高達150億的資本投入。
二是監管無力。目前低速電動車市場基本處于“車無證、人無照”的無序狀態。按現行政策規定,車輛上牌照依據國家工信部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只有納入該《公告》目錄中的車輛才符合申請牌照的條件。低速電動車不屬于符合國家政策的可上路汽車,也就無法對駕駛者進行管理。一旦發生故障或者行駛中發生交通事故,公安部交管部門無法按正常車輛進行處理,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包括電池容量、充電速度、驅動系統匹配等關鍵技術,相關企業普遍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多數仍以購買專利或引進技術的方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