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和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共同宣布,它們研發的標準面積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單元能量轉化效率已經可以超過18%,這就意味著太陽能電池發展即將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并且由于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由較為低廉的原材料構成,這就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大面積推廣使用就不再是難題。
太陽能電池我們都很熟悉,那鈣鈦礦是個什么東西呢?簡單來講鈣鈦礦形狀一般為立方體或八面體,具有淺色到棕色的光澤,應用于提煉鈦、鈮和稀土元素等,但鈣鈦礦一般大面積聚集才有開采意義,小規模價值不大。
在鈣鈦礦電池研究中,兩家研發機構為了提升太陽能的吸收效率,優化了兩種陽離子混合比例。并且通過替代方式,將部分碘換成了溴元素,這就使得鈣鈦礦層大晶體顆粒缺陷減少,因而可以高效提取出應太陽光照射而產生的電子和空穴,使短路電流密度提高到了21mA/cm?2以上。
而且,優化鈣鈦礦層、電子運輸層、電子提取層等結構之后,可以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的電阻,使其填充因子提高2成左右。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標準面積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就可達到18.2%。
編輯點評:雖說現在太陽能電池在汽車領域的運用并不算廣泛,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步發展,說不定未來汽車上就可以使用太陽能進行充電了。那為了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進一步優化,日本兩家研究機構今后還會通過使用高性能材料、優化電池構造等方式,爭取在年內將轉化效率提升至20%。如此鉆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