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方面,基本上緊跟美國。從磷酸鐵鋰技術路線跟隨美國,到NCA跟隨Tesla,陶瓷涂覆隔膜同樣跟隨國外,中國鋰電業試圖通過跟隨策略,追上國際企業的步伐。然而,鑒于發展的諸多不盡人意,還是難免給人留下了盲目“跟風”,處處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其實,不僅僅是電動汽車和新能源產業,整個中國科研和產業界,無不唯美國馬首是瞻。從中國鋰電產業發展早期開始,跟風A123走了磷酸鐵鋰純電動路線,到了2012年底A123不幸破產,可以想象國內鋰電產業的“引領者”們在那個階段是非常狼狽的。
事隔不久,2013年初特斯拉的火熱又引爆了整個行業,順便也給國家鋰電行業的某些部委解套了,純電動依然作為堅定不移的國策。特斯拉雖然用的不是磷酸鐵鋰技術,但走的卻是純電動路線,跟著美國走永遠是沒有錯的。其實,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下特斯拉成功的原因,特斯拉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就一目了然。用7000多個18650小電池組成的動力電池組方案,本身就是一種劍走偏鋒的行為。
不過,假設換位思考,國內專家的跟從心理非常容易理解。因為緊跟美國是最保險的選擇,即便美國的技術路線不適合中國國情。畢竟賭對了是政績和升官發財的資本,假如路線失敗了也不要緊,美國人不也錯了么?
要知道,在國人心中“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同樣外國的和尚也更會念經”。國內一向膜拜的“老美”都會出錯,我們出點錯就不用大驚小怪了。當理解了這樣的思路,對“拿來”的技術,卡在消化吸收再創新這個環節不難理解了。沒有人愿意去思考跟風的對象是否適合中國鋰電產業現狀。
這一點,同樣是“跟風”的韓國卻又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韓國的鋰電產業,實際上是日本的簡化版,同樣是“跟風”,韓國緊跟日本發展起來了。因此,中國鋰電界要好好研究韓國鋰電崛起的原因。當初的中國鋰電起步要早于韓國,但是到了2005年以后韓國就超過了中國。落后的因素固然有國內押寶磷酸鐵鋰的一段歷程,但韓國的產業策略也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韓國運用的“大企業集團”戰略,只發展Samsung SDI、LG Chem、SK三家鋰電企業,這就集中了優質資源,強勢發力。這就是韓國近年來迅猛發展,一舉超越三洋和索尼的原因。反觀我國的鋰電產業,各自為政,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價格戰、窩里斗,忙得不亦樂乎。
其次,韓國幾家鋰電巨頭公司非常注重研發。在發展之初的Samsung SDI和LG Chem也都是跟風日本,高價從日本挖人,但隨著逐漸的消化和吸收,其研發的主力軍已轉變為韓國人了。反觀我國的鋰電行業,高端技術人才大多從歐美引進,這就造成了中國鋰電產業“不接地氣”,永遠停留在“拿來主義”階段。
隨著三星SDI和LG在中國陸續進行戰略布局,我們更加清楚了全球鋰電產能向中國的轉移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更應該清醒意識到留給中國鋰電產業突圍的時間越來越短了。深處危機邊緣,革命時機已到。不久前,上汽、觀致陸續宣布與LG合作動力電池的新聞,不知是否對國內幾十家動力電池企業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