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鋰電行業跨界頻頻,從資本公司到傳統制造業再到食品業,各路人馬十分默契的聚焦于鋰電行業,玩起了跨界。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是全球發展的大方向,鋰電行業也會因此受益,未來前景十分可期;另一方面,新進入者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
大東南造了七年還在路上
2017年8月25日,大東南發布2017年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收4.65億元,同比增長15.8%;凈利潤虧損270萬元,同比增長85.6%。其中,鋰電池隔膜營收79.4萬元,占總營收比重0.17%。
而與目前鋰電池隔膜業務成拖油瓶的現狀相比,大東南進軍鋰電池隔膜領域之時可謂是信心十足。
2011年9月,大東南定增募資,擬投入3.66億元進軍鋰電池隔膜。根據當時的預測,項目建成后,新增年銷售收入2.7億元,新增年凈利潤5491萬元。
當時規劃項目建設期為2年,第2年開始進入達產期,生產能力要達到設計能力的100%,即年產6000萬平方米鋰電池隔膜。
且在2013年7月,大東南表示,公司專注于薄膜生產38年,隔膜的技術在項目投入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儲備,且公司擁有自己的研究院,70%的專家已經到位。
如此齊全的準備,彰顯了大東南進軍鋰電行業的雄心壯志。然而事與愿違,大東南于2015年7月投產的2條鋰電池隔膜生產線,投產當年隔膜收入僅為57.3萬元。2016年年報顯示,大東南鋰電池隔膜業務占比僅0.16%,收入不到200萬元。
歷時七年的造膜之路,從建設到投產,再到開拓市場,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財力,然而實際營收與計劃相差甚遠,造膜之路幾成敗局。
小結:隔膜作為鋰電池四大材料中技術壁壘最高、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相對國外企業而言,一直處于技術相對落后的狀態,近年來干法隔膜才形成自身的技術體系,進口替代基本完成,而濕法隔膜仍是鋰電池材料進口替代的最后一塊陣地。
也正因如此,國內眾多公司瞄準了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機,想要自己研發生產隔膜。大東南正是如此,在鋰電行業風起之時就眼光精準的發現了隔膜行業大有可為,積極布局,然而大東南只是薄膜制造商,盡管已有38年的經驗,但在鋰電池隔膜領域卻未必能夠發揮自身優勢。
勝利精密鋰電之路遇阻
2017年8月18日,勝利精密發布2017半年報,其中顯示,蘇州捷力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89億元,同比增長58.07%;凈利潤-156萬元。
據了解,蘇州捷力主要致力于鋰離子電池濕法隔膜的研發和生產。2015年11月,勝利精密使用自有資金不超過6.12億元收購蘇州捷力51%的股權。且收購之時,標的擁有2條濕法隔膜生產線。
根據股權轉讓協議,蘇州捷力負責人彭立群承諾蘇州捷力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為1.3億元、1.69億元和2.197億元。
而信息顯示,并購之前,蘇州捷力業績似乎也并不理想。但勝利精密依然選擇加碼,2016年10月,勝利精密決定以支付現金方式再購買蘇州捷力公司33.77%股權。
然加碼依舊沒有達到業績承諾。根據勝利精密2016年年報,蘇州捷力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69億元;實現凈利潤6000萬元。盡管扭虧為盈,但與業績承諾的1.3億元相差甚遠。
2017年上半年,蘇州捷力的凈利為負,距離業績承諾的兌現時間越來越近,屆時1.69億元的凈利能否達到,仍存在較大問題。
小結:勝利精密主營業務為電視、筆記本電腦、移動通訊及智能制造,鋰電池材料并不是公司擅長領域,進軍鋰電行業,選擇向外尋求隔膜并購標的視為明智之舉,然而標的公司的盈利情況同樣需要慎重斟酌,業績承諾難兌現,拖后腿的情況只會對公司的發展造成重大的不良影響。
另外,今年上半年勝利精密的公告稱,已建成并貫通8條濕法隔膜產線,基膜設計產能可達4億平方米/年;8條涂覆膜生產線,設計產能可達1.2億平方米/年。
如此高的產能卻沒有相應的匹配業績,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深思。而勝利精密也是2015年至今跨界鋰電并購,而標的業績承諾未達預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總結:起點研究(SPIR)分析認為,鋰電行業新進入者以大集團和上市公司背景為主,未來3-5年仍然具有較大投資吸引力。
上市公司跨界鋰電行業時,①審視自身所長。上市公司跨界鋰電行業不能盲目自信,需正視進軍領域的技術難度;②衡量標的業績承諾。上市公司需要充分考慮標的業績承諾是否合理,以及充分分析標的往年盈利情況;③躺著賺錢的時代已去。鋰電行業風起之時,十分火爆,產品供不應求,然而目前資本的扎堆涌入很有可能引發產能過剩,需要理性投資并在培育優質產能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