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和電池中國網共同主辦的“大市場VS‘小’問題研討沙龍”在京舉行。UL標準開發組織中國區首席代表張斯光,就國內鋰電產業標準化現狀及未來發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張斯光認為,國內動力鋰電行業標準的發展明顯晚于國外,國內某項標準的出臺總是在該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開始制定,而國外則不然。他以美國的小型鋰電池為例,美國在數十年前就已經開發出這類小型鋰離子電池,并在幾乎同一時間出臺了相應的行業標準,而國內的相關標準是最近幾年才頒布出臺的。類似情況也存在于電動汽車、燃料電池等行業。他認為這是國內外行業標準制定方面存在的最大差距。
由于鋰電產業正在伴隨新能源汽車產業一同步入商業化進程,因此需要將安全和技術放到首位,這也進一步突出了標準制定的重要性。對此,張斯光表示,國內企業在相關標準制定方面,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成熟經驗。同時也可通過不同的平臺、機構,從技術、研發、商業化等多個角度,共同探討鋰電行業標準化需注意的問題,共同推動國內鋰電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內鋰電行業對待國外前沿標準化成熟經驗,應學習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泊,才能更好地促進鋰電產業發展,開創中國鋰電產業新格局。如2015年8月1日,鋰電行業首部國家強制標準《便攜式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該標準充分參考借鑒相關國際、國外先進標準(UN、IEC、UL等)中的成熟試驗方法,并對熱濫用、過充、跌落等試驗方法進行了修訂完善,新增加了保護電路測試、高溫使用試驗、材料阻燃要求等全新的試驗要求,其中熱濫用試驗、保護電路測試等標準創新內容已經被有關國際標準采納。
眾志成城, 其利斷金
作為全球最大的從事安全試驗和鑒定的民間機構,UL在相關標準方面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據張斯光介紹,UL開發一個標準的平均研發投入在1000萬美元左右。而對于國內鋰電企業而言,目前尚無企業愿意投入如此多的資金及時間成本去從事某一標準的開發。基于這種行業現狀,張斯光建議,國內動力鋰電池企業、科研機構可以從技術角度進行相關分享,政府部門給予相應政策扶持,多方共同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工作。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政府扶持的退坡
“眾志成城, 其利斷金”。張斯光覺得國內鋰電企業、科研機構等有必要團結起來形成智庫。據悉,為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貫徹落實《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推動鋰離子電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 于2016年1月6日在京召開政策宣貫會。中國民用航空局運輸司、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相關民航企業、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等9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張斯光還認為,美國鋰電標準之所以顯得很“強勢”,主要是由于美國不同的法規體系下均對鋰電池有著嚴格的要求。在美國海岸警衛隊、DOT美國運輸部、美國的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各個聯邦州相關監管機構,都有很詳細的關于鋰電池運輸、安全、使用的各種要求,這種要求、規定促使UL根據不同的產品撰寫標準。也正是這種“嚴格”和“細致”,使美國的相關標準被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所認可。
張斯光表示,在國內動力鋰電行業相關標準缺失的情況下,需要全產業共同努力,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最終實現國內鋰電行業健康發展。“法無禁止則可為”,國內個別鋰電企業因為沒有標準而肆意妄為,最終阻礙整個動力鋰電產業的發展。他建議,國家也應該基于動力鋰電的技術發展方向,制定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幫助國內企業少走一些彎路。
(電池中國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